情系新东方(一)
来源:天津新东方烹饪学校 发布时间:2017-03-05 14:24:32 浏览量:
谈起天津新东方,便不自觉的想起美食的聚集地。着实引发出那句“莫不过初春早韭,秋末晚菘。”味之道,无非一个“诚”字而已。
人类文明的去向,物质上以科学家带头,精神上由哲学家领航。饮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,而饮食中的哲学思想意境是值得人们去认真探讨。早年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的开篇便“以饮食为喻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,林语堂先生也在《中国人的饮食》中来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,从实用上讲,增补些细微的哲学韵味,便是我的初衷。以新东方尊古重道,顺应潮流的文化上,来发表一些浅见。
中国人素来偏爱在美食上做文章,上至帝王将相的玉盘珍馐,下至布衣贫民的粗茶淡饭,无不着上文化色彩,古人哲学意境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其间。由此对新东方的感情也一并迸发,才知晓饮食与礼、义、和与道、法、术间也息息相关。
《礼记》中有句话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,虽那么说有些以偏概全,但从我国祭祀礼仪发展来讲,“始诸饮食”确有一定道理。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,“管子·牧民”中这番言论流传千年。按现在来看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倒也验证了礼节对于饮食中的文化也有一定讲究,虽显得尤为繁缛。但我国优秀的孝礼文化始终贯穿于饮食中。
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叶徒相似,其味不同,所以然者何?水土异也。”《晏子春秋·杂下之十》中便有所闻。对食物而言,怕不仅是入口之食,果腹之物罢了!生长于不同环境,差异也愈见明显些。
作者写吃的,可能是天外飞来的妙喻,是奇峰突转的反讽,或极闲淡里倾泻的一缕儿女情长,极热闹处滋生的一点世味苍茫。或有又伴着市井烟火,道出人生天地间的流逝与唏嘘来。
食物是一天里最能直接把握的幸福。
梁秋实自嘲嘴馋,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。在《雅舍谈吃》中,上至经道菜肴,下至街头巷尾的小吃,梁秋实写了不下50种食物,而梁秋实写吃,将生活情趣,人生沧桑都纳入其中,思故土,念故人的真挚情感也总在字里行间流露。他留下了许多历史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,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。
汪曾祺爱吃,也爱写吃,读他的文章,读着便饥肠辘辘,直欲饱食一顿!《人间滋味》是他的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。一如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,连纸的味道都那么好。君子之文如其人,也是淡如水,却香,香到让人无论何时看了都会觉得饿,哪怕只是他信手拈来的绿豆、苋菜都令人神往,大概是情深则万象皆深罢!
从前读“薤上露,何易晞,露晞明朝更复落,人死一去何时归?”想来“薤”应该是一种细细小小,温柔又娇滴的绿色植物,而后经人提醒,大错特错。去国离乡,走得久远,似乎淡忘的却原是根深蒂固。
食者,民之本也。新东方借意为旭日之升,汝不往矣,何为快哉!
经典西点1701 刘万莉
上一篇:
学子心声之【有技走遍天下】下一篇:
国旗下演讲之【珍惜时间】